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關於中心


為繼續學習技術卓越項目的目的,綜合跨學科學習技術的研究並結合國際研究中心,我們將多個部門的人員在我們中心數字化學習的壹個跨學科的研究團隊。在這個團隊中有許多國際會議的主講人和期刊的編委會成員。我們的中心是兩個國際數字學習協會的總部,並在過去幾年裏組織了許多高水準的學術國際會議。 我們的中心現在負責的教育信息應用-學習部第二階段5500項目實施企業的生命。此外,我們還與臺灣師範大學合作,在數字學習領域加強社會影響力。 為延續學習科技卓越計畫、整合跨領域學習科技的研究並與國際相關研究中心接軌,本中心整合校內多系所研究人才,形成跨領域數位學習研究團隊,成員曾擔任多個國際會議的keynote speaker,以及多個重要期刊的editorial board成員,且本中心為兩個國際數位學習學會總部,在過去數年間主辦多個頂尖學術水準之國際會議。

目前本中心負責執行多項研究型計畫,使數位學習領域更具社會影響力,強化研發水準。

目標


  • 發展學習技術

  • 推進產學研合作聯盟

  • 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素質

  • 建立全球學習和技術精英研發團隊

  • 探索學習技術引發學習風格和新學習理論


中心成員


陳國棟教授 中心主任

陳德懷教授(榮譽主任)

楊接期教授

楊鎮華教授

吳穎沺教授

劉晨鐘教授

施如齡教授

洪暉鈞助理教授


研究計畫


執行期限
2020/08/01 - 2022/07/31
委託單位
科技部
簡述摘要
偶劇場是在少數學生或個人可演出的學習劇場,學生或小組可以數位偶戲發揮創意展現自己 的學習成果,並且提供自己偶戲供別人學習之用。本計畫擬設計製作一個供學習使用的數位 偶劇場,偶的製作以人的骨架為基礎,在這個骨架上做出外型與頭部臉部,動作與表演均模 擬人的動作。數位偶可以使用不同方式操控如語音,肢體動作,手勢等。系統的目標是,在 展演或是編劇中學生與老師主要著重於知識的講授與應用,而表演的部分是由偶來負責。本 系統的製作包含幾個子系統(1)偶的外型製作(2)偶的動作(3)偶的操控介面(4)偶的 認知智慧(5)偶的劇場佈置(6)偶戲劇編輯系統(7)偶戲劇展演系統。偶劇場的目標是 支持可以重混的偶戲劇製作與透過偶劇場觀看/展演與編劇來學習,也希望透過偶劇場可以展 現創造與想像的展現。與數位遊戲不同的是,偶劇場是透過扮演與操控偶來表演給觀眾看, 而不是玩遊戲的得分與過關。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王振漢
35800
harry@cl.ncu.edu.tw
執行期限
2020/08/01 - 2023/07/31
委託單位
科技部
簡述摘要
主要是建立一個可以讓真人,自主數位虛擬人與機器人同時演出的數位舞台。同時整合數位 虛擬人與機器人的學習模式。與過去數位劇場不同的是,學習者在數位劇場內的學習表現包 含肢體語言、視覺互動、與動作和結果的即時學習評量。 計畫也將設計實驗驗證與尋求學習設計指導原則包含如何設計(1)知識為知識服務(2)身 入其境(3)扮演感(4)觀眾感(5)互動與回饋(6)學生責任(7)樂趣(8)擁有感,對 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果的相關性。本計畫將在編劇中學習、展演中學習、觀看中學習之外,並 再加上即時具身辨識的學習評量中與加上自主虛擬人機器人的模式下設計新的實境戲劇式學 習模式。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王振漢
35800
harry@cl.ncu.edu.tw
執行期限
2021/08/01- 2024/07/31
委託單位
科技部
簡述摘要
本計畫擬解決機器人用於學習時,由於互動場景的侷限與內建互動模式的有限,使 機器人無法配合教材的場景,提供足夠互動模式以維持機器人可長期維持學生的學 習興趣與提升學習成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計畫將分成三個問題來解決(一)建 造一個可讓機器人與學習者進入教材情境的數位學習實境系統;(二)一個將學習材 料結合情境與機器人的學習設計模式;(三)建立一個可根據情境自主運作與建立長 期關係的學習機器人設計與製作。第一個的解決方案是利用多層次的數位實境舞台 布置系統,並且開發以直播影像擷取系統,去背系統,影像融合系統建置數位實境 。第二問題,學習劇本將擴增Sasha Barab的Transformational Play模式為 Transformational Drama,並且採用Christopher Vogler作家之路上所提角色原型 中,機器人扮演夥伴與信使,作為學習劇本的範型。第三個問題,則是利用人工智 慧辨識(影像、語音、肢體)來建立機器人與學生們間的情感互動與對視,並且製作 機器人互動系統以建立學習者可自主設計機器人的互動。將以雲端方式提供機器人 的互動智慧與模式,並且以數位實境方式配合教材產生數位情境,讓機器人與學生 可以進入教材的情境之內學習。計畫最重要的是設計在情境學習下的機器人學習模 式與設計實驗證實這些學習模式可以提升學習成效。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王振漢
35800
harry@cl.ncu.edu.tw
執行期限
2019/08/01 - 2022/07/31
委託單位
科技部
簡述摘要
亞洲教育普遍以考試驅動學生學習, 其缺點是扭曲學生的學習和與教師的教學過程,降低學生的 學習興趣以及未能培養二十一世紀的學生能力。「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簡稱「趣創者理論」)是 由主持人發起,與一群亞洲學者經過五年的持續交流與討論所發展之一套學習設計理論,目標是 希望將亞洲普遍以考試驅動學習的教育,慢慢轉變以興趣驅動學生持續進行創造活動,並養成習 慣,最終培養學生成為終身興趣驅動創造者,為快速變化的未來社會做更好準備。基於「趣創者 理論」 ,我們設計一個三層式「趣創者課程架構」與一個「主題研究與互教」方式。三層式課程架構包 含:博覽群書、主題深讀、主題研究。最底層的「博覽群書」採用「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 (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簡稱MSSR);中間層的「主題深讀」以文章為主,採用「好 學論」方法,即透過讀、寫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深度閱讀一組(一般是四篇)主題文章;最高層的「 主題研究」則是進行「專題式學習」、「問題式學習」、「探究式學習」、STEAM、創客等學習 活動。本研 究計畫之「主題研究與互教」採用以下步驟進行:首先,進行主題深讀,即老師引導學生針對某 個主題的相關文章進行深度閱讀;第二,分組界定一個研究主題,即學生分組,透過老師引導與 學生討論,每組延伸深讀的主題,也就是每組界定另一個相關研究主題;第三,分組進行主題研 究;第四,撰寫深讀文章,即每組把研究過程與結果撰寫成文章,並設計引導反思與討論文章內 容的問題;最後,進行跨班互教,即兩班學生以一組對一組的方式進行互教,例如:有A與B兩班 ,每班各有 5組學生,分別進行不同的主題研究(即10個主題),A班教B班的意思就是,A班的第一組的學生, 合作以「好學論」的方式,教B班第一組的學生,以此類推。然後B班再教A班。本計畫結合系統平台與實體課程互相搭配進行,幫助學生進行跨域主題學習。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葉彥呈博後
35407
charles@cl.ncu.edu.tw
執行期限
2020/08/01 - 2022/07/31
委託單位
教育部國教署
簡述摘要
閱讀是所有學習的基礎,也是一種有效與有系統汲取新知識的方式,大量閱讀能夠提升豐富的背景知識, 也提供學習能力與創意,大量閱讀、廣泛閱讀就有豐富背景知識,寫作會好,數學會好,自然科學會好, 人文社會也會好,養成閱讀習慣等於養成終身學習習慣,是二十一世紀公民必須有的習慣與能力。 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本計畫從105年開始,推動以興趣為本之閱讀模式,重視培養學生閱讀 興趣與習慣,注重讓學生有自己選擇閱讀內容的權利,不再只因老師或家長的要求而閱讀,培養學生終身 閱讀之習慣與能力。透過「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簡稱MSSR), 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基礎,強調老師與家長成為閱讀的楷模。MSSR的M是「身教」的意思,即校長以身作則 ,在學校建立閱讀文化;老師以身作則,帶領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習慣,並進一步 把這種成染力擴散到家長,邀請家長陪孩子閱讀。除了MSSR,本計畫也導入「聊書」模式,鼓勵學生在 讀後發表成想,相互討論,促進批判思考,加強學生團隊合作態度與溝通技巧,提升表達能力,提高閱讀 興趣,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本團隊推動MSSR與聊書,已在臺灣獲得九百多所中小學迴響,影響廣及香港、新加坡、澳門等華人地區。 學校的老師們相當認同這樣的閱讀學習模式,並強烈感受MSSR 對學生的正向影響。以中平國小為例,一 、二年級學生平均一年看200本書(高屏區偏鄉原住民小學平均188本),二年級識字量達到全國常模三年 級識字量。桃園市平鎮國中老師在七年級導師班推行明日閱讀,無心插柳,八年級開始,國中國文月考成 績常維持在全校前三名,會考國文科成績約有113 的孩子拿到A;會考作文,全班約有3位同學拿到3級分, 其他全部同學都在4級以上;智能障礙的特殊生會考作文拿到4級分。 本計晝今年將以兩年為期,擴大學校規模,預計推動全國170間國中小,逐步將「MSSR」與「聊書」推動 至學校。其中,執行計畫己滿2年的學校,籍由辦理跨校研習活動,帶領鄰近非計畫學校參與,進行在地推 廣,透過校內種子教師的分享,將學校經營與推動MSSR、聊書的經驗及理念傳播出去,以達到擴散效益。 計畫也將邀請學校所在地之專家、教授共同指導,規劃閱讀課程及相關教育研習,期望未來吸引更多家長 一同加入。此外,除原已推動的「跨域主題深讀」試點方案,另增加「MSSR2 .0」及「系統平台」試點方 案,將分別遴選20至30所晨讀表現優良且有意願發展之學校參與。計畫每年持續加深加廣,期能讓全國所 有中小學生都養成閱讀習慣,進而推動閱讀成為全民運動。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許瓅方專任助理
35405
julie@cl.ncu.edu.tw
執行期限
2021/10/01 - 2022/09/30
委託單位
教育部國教署
簡述摘要
數學是國民教育的基礎課程之一,也是世界各國評比基本能力的重要項目。因此,提升學生學習 數學的興趣與成效是首要的教學目的,也是「明日數學」努力的目標。多年來「明日數學」致力 於設計淺顯易懂的數學學習任務,建置活潑有趣的數位學習平台。 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的大力支持下,「明日數學」於國小數學教材與數位學習平台兩方面 皆有基礎的架構與內容。在國小數學教材方面,已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完成國小一至六年級700 多個概念學習任務與600多個練習任務,提供學生在數位學習平台上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自主學習 ,讓教師能根據課程進度指派適當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練習;在數位學習平台方面,已根據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之架構繪製國小階段的數學課程地圖,並將之轉化成數位學習平台的遊戲介面,不僅從闖 關習得知識的機制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習數學成效,更協助其在學習過程中自行建構 國小數學架構。然而,為因應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明日數學」勢必要依據課程綱要 的變動,調整數位學習平台之架構與介面,並一一檢視700多個概念學習任務與600多個練習任務, 確認題目敘述、數字範圍與解題說明跟新課程綱要之規劃是否相符,並參考教育部補救教學教材之 學習內容,作為教學影片與錯誤提示之參考。最後,再根據檢視結果刪除不適用的、修改數字範圍 、新增缺乏的,以設計出更符合新課綱的學習內容。再者,「明日數學」系統目前是專門設計給國 小學生使用的數位學習平台,系統介面、功能較不適用於青少年。因此,為能提升國中學生學習數 學的良好經驗,需另外針對國中階段數學課程之主題做課程內容研究與操作介面、功能設計。 此外,「明日數學」前三年於花東地區辦理十餘場培訓課程,再者,今年(110年)中又因應嚴重特 殊傳染性肺炎疫情(COVID-19)影響,本計畫團隊依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 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發布之防疫措施,而配合政策隨之變動調整,將原訂計畫工作進程規劃 延後辦理。雖已有多所學校的教師、學生穩定使用「明日數學」系統作為學習輔具。然而,亦有更 多教師反映沒有機會瞭解「明日數學」的理念與系統操作,導致其無法在教學過程中順利導入以「 明日數學」系統。在與縣市政府多次討論後,得知花東地區需顧及東部地域寬廣,教師往返培訓場 地不易,且教師流動率大,所以培訓課程應採密集式規劃,並以基本理念闡述、系統操作教學等內 容為主,疫情期間可能會規畫採用線上培訓模式進行。 本於上述緣由,本計畫預計完成內容如下:1.延伸前期計畫成果,參酌教育部補救教學教材,製作 國一概念學習任務;2.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調整五、六年級練習任務回饋內容並擴增題目數量 ;3.依據108新舊課程綱要之差異,調整「明日數學」系統之課程地圖與遊戲介面;4.規劃「明日數 學」國中階段課程主題及系統介面;5.培育「明日數學」種子教師;6.製作國一概念學習任務、級練習任務。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葉彥呈博後
35407
Charles@cl.ncu.edu.tw
執行期限
2020/08/01 - 2023/07/31
委託單位
科技部
簡述摘要
「數學擬題」活動讓學生可以透過自己出題目並自我解答,達到深度理解並重新思考已學過的數 學概念,即藉由自己以往對於數學的知識以及經驗,重新建構出具有創意跟意義的數學題目。而 「同儕互教」活動,促進學生以自己所出的題目與他人互動,並將解題的方式講授給他人,培養 學生的數學溝通能力、幫助學生反思、以及釐清數學概念。擬題與同儕互教活動,若能結合數位 科技的優勢,提供合適以及易用的線上環境,將有助於學生內化數學概念與提升溝通能力,提升 數學學習成效。本計畫採用「趣創者理論」,特別是其中之「創作環」作為設計基礎,將學習與 解題(模仿),擬題與自答(結合)和同儕互教(登台)作為本計畫之活動設計。由於前期「數 學島」計畫,目前已有251所,1311個班級,總共20099人使用,本計畫將延續「數學島」的基礎 ,發展一套「同儕擬題與互教」子系統。這種教中學模式,就是讓學生先獲取數學必要概念作為 先備知識,而後進行數學擬題,再透過互評與互相教學的合作學習,反思並內化自己學習到的數 學概念。本計畫規劃第一 年時開發與設計同儕擬題與互教主題內容與系統;第二年接著推動同儕合作數學擬題與互教模式 ,並持續修正模式;第三年評估同儕數學擬題與互教模式於學生的實施成效與興趣,並且進行推 廣至其他學校。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葉彥呈博後
35407
Charles@cl.ncu.edu.tw
執行期限
2020/08/01 - 2023/07/31
委託單位
科技部
簡述摘要
本計畫基於「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簡稱「趣創者理論」,Interest-DrivenCreator Theory, IDC) ,進行兩個面向的研究:一個面向是建立智慧學習動物同伴,方式是透過蒐集學生大量學習歷程 資料,經過學習數據分析,設計學生與學習同伴的互動模式,建立智慧學習動物同伴,以促進學 生的學習興趣與創造能力,並養成這種趣創者學習方式的習慣;另外一個面向則是建立「趣創者 理論」之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學生可以透過智慧學習同伴結合其他科技技術來增強自己的 學習。我們希望這樣的IDC學習環境能夠成為未來教育重要的一環。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葉彥呈博後
35407
Charles@cl.ncu.edu.tw
執行期限
109/08/01 - 112/07/31
委託單位
科技部
簡述摘要
本計畫針對教育領域的大量數據資料,以學習分析為其研究主軸,期望以學習分析所揭露 的結果來輔助教師教學與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本計畫將針對程式設計課程,探究自我調 節學習(Self-Regulation Learning, SRL)對於程式設計課程學習成效之影響。本計畫 將在整合型學習環境中,根據所收集的學習行為歷程,透過資料探勘技術來早期識別高風 險學生以及萃取學生學習樣式,搭配即時性學習儀表板提供學生學習相關資訊,做為教師 輔導干預的參考依據。為達上述目標,本計畫將發展(1)即時性學習儀表板,(2)學習成效 預測模型,(3)學習樣式萃取模型等三大學習分析方法。在整合型學習環境下,即時性視覺 化學習儀表板主要用以即時呈現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情況。本計畫將根據學生學 習樣式、學生學習成效的預測結果、學生自我調適學習能力等相關資訊,針對各類型學生提 出適當有效的自我調適學習調整建議,藉以進行個人化教學輔導補救措施,實現適性學習或 是適性教學的目標,以達到提高學習成效的目標。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李鴻怡
35353
leehy@ncu.edu.tw
執行期限
109/08/01 - 112/07/31
委託單位
科技部
簡述摘要
數位遊戲中常出現獎懲機制,以促進玩家持續投入遊戲中的任務,可視為數位遊戲架構中的重要元素。 過去已有研究將獎懲機制運用在數位遊戲式學習中,但大多僅探討獎勵機制的影響,而較少同時探討獎 勵與懲罰機制,也較少比較不同獎懲機制在數位遊戲式學習中的影響。此外,過去研究大部分僅以分數 或金幣做為獎懲內容,而較缺乏多樣性的獎懲內容。除了針對獎懲內容的設計之外,過去研究也幾乎沒 有探討如何設計獲得獎懲的方式,以及如何呈現獎懲資訊。 然而,學習者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性,對學習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由於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合了學習 內容與遊戲元素,因此學習者的先備知識,尤其是學科先備知識與遊戲先備經驗,可能會影響他們在數 位遊戲式學習中的成效與行為,但過去研究幾乎沒有探討不同先備知識學習者在數位遊戲式學習中對於獎懲機制之影響。 因此,本計畫旨在建置具獎懲機制的數位遊戲式英語學習系統,並以實證研究探討在此系統中不同獎懲 機制(含遊戲面向及學習面向的獎勵與懲罰機制)與不同先備知識(英語先備知識與遊戲先備經驗)對學習 者的影響,探討變項將含蓋認知層面(學習成效:單字、聽力、口說)、情意層面(學習動機、英語焦慮、遊戲心流)、與行為模式。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謝佩如
35460
sandra@cc.ncu.edu.tw
執行期限
110/01/01 - 113/12/31
委託單位
教育部
簡述摘要
本計畫延續前五年(105-109年)計畫,目標為提升國中小自然科學領域教師適性教學能力, 使教師能即時精確掌握學生學習需求,擬定適當教學策略,藉以提升學生的自然科學學習成 效。教材內容則以國中小自然科學領域為範疇,新增或檢視調整現有(105-109年計畫產出) 自然科學領域三至九年級講述式課程教材、知識節點題目及科學素養導向診斷測驗題組題。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游靖儀、謝志成
35453、35454
ncu35453@g.ncu.edu.tw
執行期限
2020/08/01 - 2023/07/31
委託單位
科技部
簡述摘要
最近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科學模擬能夠支援合作學習,這種合作式模擬允許多位學生同步在 同一個電腦模擬中操控模擬。然而,文獻上關於合作模擬對於合作學習的影響出現了分歧的 現象,有些指出合作模擬有正向效果,有些則發現有負面的影響。因此本計畫期能釐清網路 合作情境下合作模擬設計之兩大重要因素,亦即合作模式以及注意力指引機制對學生參與合 作學習的影響。本計畫將從多重的資料來分析合作模式以及注意力指引機制的影響,包括(1) 個人注意力指標、(2)小組共同注意力指標、(3)小組對話品質、(4)學生個人合作品質感知、 與(5)學生個人學習前後測。希望透過此計畫能夠釐清一些教學與模擬設計準則,指引教師及 研究者有效的使用與設計電腦模擬。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楊詠雲
35235
mistyyang@cl.ncu.edu.tw
執行期限
2021/08/01 - 2024/07/31
委託單位
科技部
簡述摘要
語言教育學者認為悅趣閱讀(pleasure reading or extensive reading)是讓學生持續投 入語言學習的方式,相關文獻證實悅趣閱讀對語言學習的正面效果,不僅如此,悅趣閱讀對 於閱讀態度也有正面的影響。然而,比起母語為主的悅趣閱讀,英語悅趣閱讀有更大的難度 ,即使是簡單的英文書籍仍然對於英文初學者相當困難。因此,本計畫以興趣發展理論為設 計架構設計聊書機器人,並以此為基礎,發展支持英語閱讀的活動,以培養孩童英語悅趣閱 讀的興趣。本計畫將採用人工智慧的自然語言處理演算法,分析大量的適合國小中高年級閱 讀的英文文本書籍,建置英文文本故事庫,以此故事庫為基礎建置與學生互動的聊書機器人 ,此機器人將以情緒回應理論(emotional response theory)為基礎陪伴學生討論書籍, 以提供認知與情緒上的支持,作為長期發展學生英文閱讀興趣的一項工具。本計畫將進行多 項的觀察,包括人機互動的特質與學生長期的情境閱讀興趣的變化,第一年將建置聊書機器 人並進行人機互動研究,以便了學生與機器人如何建立關係;第二年與第三年將進行長期的 悅趣閱讀實驗,了解機器人在學生長期情境閱讀興趣與心流的變化所扮演的角色。希望透過 本計畫的技術研發與實驗數據分析,提供未來推行英文閱讀策略參考。
相關連結
網站 平台 粉絲專頁
計畫聯繫人
楊詠雲
35235
mistyyang@cl.ncu.edu.tw

歷史活動


活動時間
109年08月03日(一)上午 9時至下午4時30分
活動地點
臺南市安平區新南國小
活動目的
推動全臺中小學晨讀運動
聯絡窗口
許瓅方 小姐
03-4227151 #35405
julie@cl.ncu.edu.tw
活動時間
108年10月9日(三)下午 2:00 - 4:00
活動地點
國立中央大學工程五館 A102 會議室
活動目的
「108學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晨讀運動-身教式閱讀與聊書計畫」跨域主題深讀教師培訓。
聯絡窗口
許瓅方 小姐
03-4227151 #35405
julie@cl.ncu.edu.tw
報名網址
https://bit.ly/31qe7Dt
本活動一律採網路報名

全程參與會議,可於「全國教師在職進修中心資訊網」核發研習時數,若需申請研習時數認證者,請務必於報名表填寫身分證字號。
活動時間
2020「明日閱讀日」活動將公布表現良好的縣市,並於12月11日當天召開記者會,邀請教育部長官進行頒獎。獎項如下:
  (一)優等獎: 1、六都中,參加比例最高1名。2、非六都縣市中,參加比例最高前5名。
  (二)進步獎:全國22縣市中,進步比例最多前5名。
活動地點
活動目的
透過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MSSR),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博覽群書,建構廣博背景知識。學習就是新知識與已有的背景知識相融合,因此,廣泛閱讀課外書,將提高學習速度、深度與專注力。並且透過閱讀習慣的培養,成為終身閱讀者,進而成為終身學習者,為急速變化的21世紀,幫助孩子做最好的準備。為喚起國人對閱讀的重視,訂定每年12月12日為「明日閱讀日」,歡迎全國有進行晨讀活動之公私立國民中小學踴躍參與,一起為推動終身閱讀社會來努力
聯絡窗口
許瓅方 小姐
03-4227151 #35405
julie@cl.ncu.edu.tw
參加辦法
參加學校請於109年11月10日前至活動官網報名(網址:https://www.aorft.net/LightUp/index.php),並完成學校簡介、晨讀照片等資料上傳。另外,於12月11日當天上午7~9點至活動官網按下點亮按鈕,以期透過閱讀點亮臺灣。
活動時間
108 年 09 月 07 日(六)上午 9 時至下午 4 時 20 分
活動地點
國立東華大學花師教育學院演講廳 C128
活動目的
為推動全臺中小學晨讀運動,本校邀請各領域閱讀專家及教學現場推動教師,舉辦「2019 明日閱讀週-花蓮場」活動,敬邀全臺國中小教育相關領域教師及有志推動閱讀之社會人士共襄盛舉。
相關連結
活動資訊
聯絡窗口
何潁芳 小姐
03-4227151 #35404
kellyho@cl.ncu.edu.tw

聯絡我們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Jhongli, Taiwan

service@cl.ncu.edu.tw

2017 © Researcch 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Learning.